服务热线:020-36772784
善世分享:千辛万苦招来的校招人才,入职不到半年就离职该怎么办?

2021.01.26     来源:


01

背景介绍

 

此前在工作中,突然发现招聘入职刚半年的一个技术同学A没在内部通讯录中,一问才知年前就离职了。

 

该同学A本硕均是985重点院校,硕士期间师从著名的人工智能领域教授,发过核心期刊,热爱技术,对人工智能应用非常有信心和梦想,校招面试过程表现非常优异,是以最高的面试成绩和最高的薪资入职的,属于有能力、有梦想、有冲劲的完美人才。

 

入职还没过半年就离职,确实十分令人震惊,问其离职原因才知道是领导年底考核给了末位的绩效D(绩效分ABCDE,E直接末位淘汰),沟通申诉无果后,还没拿到奖金(折合半年的工作时间和最低档绩效,也没多少)就离职了,现在在一家业绩非常好的国企继续做算法。

 

 

02

为何离职

 

扼腕叹息之余新增更多疑惑,这样优秀的同学,怎么刚入职半年就离职了?是平台不够大,薪资不到位,还是工作不顺心?遂与该同学私下多番沟通,才发现其离职原因主要是:

 

1、没有培养期。入职后仅进行了企业文化类主题的培训,完全没有技术专业的培训就直接上业务,出差到甲方驻场,进行技术支持,靠的都是在校积累的底子;

 

2、背锅侠。在甲方好不容易苦苦挣扎下半年后,回到部门就赶上年底绩效评定,因一直在外出差与领导不熟且绩效强制分布,所以直接背了部门唯一一个绩效D;与HR申诉无效,彻底失望后离职。

 

 

03

如何保留

 

如同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一般,导致离职这一结果的不能仅仅归因到培训HR和领导。那么,针对刚从象牙塔步入社会的校招生,公司怎么做才能更好的保留呢?善世的建议是,综合市场的实践,需从整体校招生管理出发,关注每一个环节,并固化为标准流程。

 

1、以时间为单位,制定半年及以上的关注期

 

据善世了解,如华为将新员工入职后180天分为不同阶段,结合员工融入程度及心理变化对应着统一认识、建立信任、融入团队、赋予使命等各个阶段。

 

2、明确重要环节,各部门协同

 

1)入职后,进行统一的规范化培训。如企业文化类、职场基础技能、岗位常用技能等快速让新员工熟悉工作方式、掌握基本技能的培训;

 

2)到岗后,领导多一些关注,多一些“看见”。据善世了解,集中培训后,校招生即到对应的业务岗位开始正式工作,日常接触最多的就是直线上级,此时需多一些关注,帮助克服不知从何下手、畏难等情绪,同时对已有成果进行及时反馈,树立信心以及适当纠偏;

 

3)优秀员工的跟踪、分流。据善世了解,很多企业都有针对核心人才的计划,常见各类管培生计划,从培训、发展、平台搭建等给予更多资源重点培养。进入具体业务部门后,HR也可以进行持续的跟踪,加强后期管理。整体来说,还是需要从战略角度,关注优秀校招生的发展,也是为后期管理类人才等人才池挖掘、培养和储备后备军。

 

3、在机制上进行适当保护

 

在善世看来,在各部门协同的给予资源进行培养的基础上,也可在制度上进行适当的保护。常见的如增设校招生保护期,从绩效考评、薪酬、稳定性方面进行考虑。

 

1)绩效保护。校招生入职初期更多是适应与学习,熟悉职场及工作,因此要是当做正式员工进行统一的绩效评定,确实强人所难。具体实践上,有的公司规定在试用期内不参与考核;也可以对校招生设置绩效保护期,如年底校招生绩效单独作为一个版块,评绩效但不参与强制分布,这样更多能从政策上保障校招小白;

 

2)薪酬保护。因为校招定薪与市场当年供需息息相关,每年校招定薪倒挂老员工的情况比比皆是,这是部门领导在管理老员工上最为头疼的点,因此会有领导选择高薪招聘入职、试用期后降薪的方式降低倒挂程度来稳定团队军心,这对能力尚浅还在摸索前进的校招生来说无疑是巨大打击,甚至影响后续发展信心。可考虑设置薪酬保护期,试用期或半年内不能进行降薪等,从制度上进行倾斜和关注;

 

3)裁员保护。企业核心要务是生存,因此难免会有末尾淘汰的制度,一般会依法淘汰一定周期内绩效低于目标值、经过PIP(绩效改进计划)或轮岗等一系列改进流程后仍不符合绩效要求的人员。那么校招生属于这个范围吗?需要如何考虑?笔者认为,在校招生入职后3-6个月内是快速成长的阶段,应加以保护,从企业雇主品牌、业界名声等长远考虑,排除确实违背法律法律、违背企业员工手册规则等原因,进行末尾淘汰时需对校招生酌情进行保护,给予校招生足够的心理安全感。

 

总体来说,在善世看来,校招生是企业人才储备的重要来源,在企业正常经营的背景下,确实应从人文关怀角度给予基本的保护,制定相关保护机制并确保落地;然后在人才培养等角度出发进行基本的培训,并结合核心人群进行重点关注和培养,相信这样更有助于做好校招人才保留,也能有更好的行业口碑和雇主品牌形象。

 

 

-THE END-

来源:本文综合网络编写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不代表本平台观点,仅作分享用途。如需转载,请联系原作者。